当前对赤壁之战的研究多聚焦战役过程,而对孙刘联盟这一关键协作模式的系统性拆解不足。在课程思政融入历史教学的背景下,赤壁之战作为三国时期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蕴含着战略智慧、协作精神、家国情怀等丰富思政元素。为清晰还原联盟运作逻辑、提炼协作核心要素,本次研讨以赤壁之战为背景,围绕“孙刘联合系统设计”展开,旨在构建可落地的协作框架。为进一步明确该战役在历史课程中的思政价值定位,探索可落地的教学融入路径,特开展本次研讨。
本次研讨于2025年10月21日通过线下会议形式举办,参与人员包括信息与商务管理学院各位专任教师,由张益民教授主持,核心目标是梳理赤壁之战的思政内核,形成分学段的教学实践建议。
![]()
图1 赤壁之战研究策略
一、研讨核心内容:联军指挥系统可视化建模
本次研讨围绕《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思政赤壁之战主题展开,涵盖多方面研究内容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教学模式方面,成功探索出混合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课程思政融入模式,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理论与实践结合,增强学生对课程知识和思政内涵的理解;课程资源层面,构建了以赤壁之战为背景的多元化课程思政资源体系,包括案例库、教学视频、虚拟仿真素材等,丰富了教学内容;学生培养方面,不仅提升了学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专业技能,还强化了学生的战略思维、团队协作、创新意识等思政素养,实现了专业能力与价值观念的协同发展。
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思政实践中,以赤壁之战“孙刘联合指挥系统”为载体,核心需解决组织机构、职能分工、业务流转、数据流转四大可视化建模问题。以下结合课程知识点与历史场景,展开详细分析过程:
(一)组织机构图梳理:明确指挥体系层级
1. 分析过程:
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指挥架构属于“联合决策 + 分级执行”模式,需从历史记载中提取核心决策层、职能部门、执行单元三个维度:
(1)决策层:以孙权、刘备为最高决策者,诸葛亮、周瑜为核心战略制定者,构成“双核心 + 双军师”决策机制;
(2)职能部门:结合作战需求拆解为军情侦察部、后勤保障部、作战指挥部、通信联络部;
(3)执行单元:按兵种划分为水师、步兵、骑兵,明确各单元归属职能部门管理。
通过“决策层→职能部门→执行单元”的层级逻辑,梳理出无重叠、无遗漏的组织机构关系,符合信息系统“架构清晰、权责明确”的建模原则。
![]()
图2 联合指挥系统组织机构图
2. 内容:纵向层级(决策层 - 职能部门 - 执行单元)+ 横向关联(各职能部门协作关系)的树形结构图,标注核心人员及所属部门。
(二)职能结构图梳理:界定部门核心职责
基于组织机构图,进一步拆解各部门的核心职能,需满足“职能唯一、覆盖全面、衔接顺畅”的要求:
(1)决策层职能:孙权、刘备负责最终战略审批,诸葛亮、周瑜负责战略规划与战术设计;
(2)职能部门职能:
军情侦察部:负责江面敌情监测、曹操军团动向侦察、气象数据收集;
后勤保障部:统筹粮草供应、战船修缮、火器制备;
作战指挥部:制定作战序列、下达进攻指令、协调兵种配合;
通信联络部:负责联军内部指令传递、军情上报、跨部门信息同步;
(3)执行单元职能:严格执行对应职能部门下达的指令,反馈执行进度。
通过“部门→核心职责→协作对象”的逻辑,构建职能结构图,为后续业务流程梳理奠定基础。
(三)业务流程图梳理:还原作战指令流转
1. 分析过程:
选取赤壁之战“火攻实施”核心业务流程,结合课程方法,拆解为“触发事件→核心活动→判断节点→结束事件”四个环节:
(1)触发事件:军情侦察部上报“曹操战船连环停靠 + 东南风将至”(火攻条件成熟);
(2)核心活动:决策层召开紧急会议,审批火攻方案;后勤保障部完成引火物装载、战船伪装;通信联络部传递“诈降信号”至曹操军团;作战指挥部下达“分批次进攻”指令;执行单元执行火攻操作并反馈战果;
(3)判断节点:设置“风向是否达标”“诈降是否成功”两个判断环节,明确不同分支的处理路径;
(4)结束事件:火攻成功,联军启动追击流程。
梳理过程中需重点关注活动间的逻辑顺序与责任部门,确保流程无断点、无冗余。
![]()
图3 赤壁之战业务流程图
2. 内容:用标准BPMN符号绘制,标注每个活动对应的责任部门及时间节点。
四、数据流程图梳理:提取核心数据流转
1. 分析过程:
基于业务流程,进一步提取“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输出”的全流程,聚焦火攻相关核心数据:
数据采集:军情侦察部收集“战船数量、风向、敌军部署”等原始数据;
数据处理:决策层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生成“火攻可行性报告”;
数据传递:各部门间传递“进攻指令、执行进度、战果统计”等数据;
数据存储:建立“军情数据库”、“后勤数据库”、“作战数据库”;
数据输出:作战指挥部向执行单元输出“进攻指令单”,通信联络部向决策层输出“战果统计表”。
梳理过程中需明确数据的来源、去向及处理规则,符合信息系统数据建模的“完整性、一致性”要求。
![]()
图4 赤壁之战数据流程图
2. 内容:包含外部实体、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存储、数据流四个要素,用箭头标注数据流转方向,标注核心数据项。
二、研讨结论梳理
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中,混合式教学优势明显:线上发布赤壁之战相关案例与资料,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信息素养;线下开展小组讨论,围绕“孙刘联合指挥系统”探讨协同思维与决策逻辑,增强互动与参与。但该模式依赖平台稳定性,对于平台创建技术水平依存度高,且以何种机制提高学生线上参与积极性是又一难题。
以传统讲授法为基础,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理论知识、提升思政内涵;现代方法(如:虚拟仿真、项目驱动)模拟军情传递、资源调配等场景,强化实践理解。二者相结合,既保障知识体系完整,又提升教学趣味性与实效性,实现优势互补。
三、结论与展望
本次研讨全面梳理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思政赤壁之战主题教学的研究成果、结论,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建议。研讨结果表明,将赤壁之战蕴含的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通过优化教学模式、完善课程资源、强化学生学习支持,能够有效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未来,应持续深化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融合研究,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和资源建设方式,加强校际合作与交流,分享成功经验,推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再上新台阶。同时,注重总结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不足,及时调整优化教学策略,为培养更多具备扎实专业技能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