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暑气蒸腾,却挡不住传统文化在街巷间流淌的暖意。7 月 17 日上午九时两刻,晨曦穿透层叠的梧桐叶,在社区活动中心的青砖地上织就斑驳光影。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信息与商务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暑期实践团联合带队指导教师张欢、韩晓平,在此开展了一场以扎染与漆扇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活动,伴着蝉鸣与笑语悄然启幕。
活动尚未正式开始,社区活动中心内便已人头攒动。不少居民带着孩子早早到场,好奇地打量着桌上摆放的扎染布料、染料以及漆扇制作工具,实践团成员们则忙着整理材料、调试设备,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笑
巧手扎锦绣,布里生繁花
在扎染体验区,实践团成员首先向居民们讲解了扎染的历史渊源与工艺特点。“扎染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其工艺从扎到染都极具讲究。”“扎染古称‘绞缬’,通过纱、线、绳对布料进行扎结后染色,不同的扎法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图案,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实践团成员的指导下,居民们用皮筋、木棍等工具将白布折叠捆扎,再浸入靛蓝染缸。随着布料展开,蝴蝶纹、云纹等图案逐渐显现,现场惊叹声不断。有位阿姨拿着自己的作品笑着说:“原来这老手艺这么神奇,孩子们教得真耐心!”
漆扇摇清风,妙手绘丹青
漆扇体验区同样人气爆棚。指导教师张欢老师向居民们介绍:“漆扇制作工艺复杂,一把精美的漆扇往往需要经过多道工序,耗时数日才能完成。我们今天主要体验的是漆扇的上底色环节,大家可以在已经绘好图案的扇面上,用不同的漆料绘制自己喜欢的图案。”
与此同时,指导教师韩晓平老师展示了以大漆为媒介的 “漂漆” 技法:将不同颜色的天然漆滴入水中,通过搅动形成斑斓纹路,再将扇面轻覆水面吸附图案。居民们纷纷尝试创作,红金相间的扇面如晚霞流云,引得大家拍照留念,实践团成员们则在一旁及时提供帮助,手把手教大家掌握技巧。
活动于中午 11 点多结束,现场摆满了大家的作品,蓝白相间的扎染布形态各异,漆扇上的图案虽简单却充满心意。老奶奶们小心翼翼地收好自己的成果,小朋友们也兴奋地展示着作品,拉着实践团的同学们合影。
收拾现场时,张欢老师感慨:“这样的活动让老手艺在互动中慢慢融进社区的寻常日子,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韩晓平老师也补充道:“看到居民们的笑容,就觉得孩子们的付出特别有意义。”
此次活动,是大连东软学子利用暑期践行文化传承使命的生动实践。对于实践团的同学们而言,这不仅是将课堂之外的文化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过程,更是用青春力量连接传统与现代的尝试 —— 他们带着对非遗文化的热爱,把专业学习中培养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融入活动,让课本之外的 “实践课” 充满温度。对于社区居民来说,这场体验活动不仅丰富了暑期生活,更在亲手创作中拉近了与传统文化的距离,让非遗不再是书本上的名词,而成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生活印记。
阳光移至墙角,活动中心里残留的染料与漆料香气,仿佛是传统文化留下的余韵,见证着这场有意义的非遗推广活动。蓝靛染就岁月痕,朱漆绘出古今情。当大学生的青春力量遇上千年非遗,碰撞出的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传承的新可能 —— 年轻一代正以自己的方式,让老手艺走进寻常巷陌,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社区土壤里扎根,静待下一场风来,绽放更绚烂的花。
文案:段俊竹
照片:邹昕冉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以青春之力,焕家乡文化新彩